张伯科:归国科学家挑战世界痛风难题

提起“伟哥”、西乐葆胶囊等药物,多数人都不会感到陌生。这些药品的研发者名单中,有一个中国名字:张伯科。

1979年,16岁的张伯科考入兰州大学。在兰州大学完成本科和硕士学业后,张伯科前往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留学,并取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。之后,他在美国三家制药公司担任首席科学家,主持开发了十几种新药,并领导研发了用涂抹代替注射的肉毒素。凭借这些成就,张伯科获得过前美国总统乔治·布什的来信嘉奖和中国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的亲切接见。

张伯科

多年历练,张伯科成了国际纳米生物学高科技领域和大分子透皮吸收技术的“开拓者”。在中医现代化“号角”日益嘹亮的形势下,张伯科顺应时代号召,放弃美国工作,选择回国发展。目前,他已扎根浙江杭州十余年,潜心于纳米透皮吸收技术,助力中医药走向现代化。

痛风是“生命不能承受之重”。每年的4月20日,被确定为“世界痛风日”。今年的“世界痛风日”,也是中国的第七个“全民关注痛风日”,主题为“走出误区,回归科学”。面对痛风难题,早在几年前,张伯科就已携纳米透皮吸收技术,以精准医疗方式,向其发起挑战,目前已取得相关突破。

《丝路文明》:请介绍一下您在早年的一些工作经历。

张伯科:20世纪80年代,我从兰州大学毕业,然后走出国门,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取得了有机化学博士学位。之后,我入职了美国辉瑞公司,参与了万艾可的研发。万艾可即我们通常所说的“伟哥”。接下来,我又在西乐葆胶囊的研发中,参与了其中的动物实验以及在美国FDA的申报上市。西乐葆胶囊曾经一年在全世界卖出40亿美金。我在1997年到2003年,成为辉瑞公司研发部的首席科学家。

工作中的张伯科

2007年,我在美国波士顿的安德瑞斯生物制药公司,担任公司研发运营副总裁。在此期间,我开创性地做了大分子透皮吸收技术研究和试验工作。

将药物等以涂抹的方式,让生物大分子被透皮吸收,这是非常困难的。所以,生物大分子产品一般需要用针来注射。但注射首先会让人痛苦,然后是必须到医院去找医生护士做专业处理。

鉴于这样的不便,我带领来自哈佛大学、麻省理工学院的世界级博士团队,开始了纳米透皮吸收技术研究,最终把肉毒素做成涂抹剂。因为这个项目做得非常成功,后来,美国的另一家公司艾尔建,全资收购了安德瑞斯。

《丝路文明》:您为何选择回国发展?回国的十余年,您如何助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

张伯科:2012年,时任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的蔡奇赴纽约招揽人才,我以此为机缘,选择了回国创业,并立足在浙江杭州。之后,我用自己发明的国际专利,开展相关工作。目前我的27项国际发明专利,都是围绕纳米透皮吸收技术形成的。

中药是我们的瑰宝,作为医疗工作者,我们应该将其发扬光大,让其走向世界,但目前中药还没有真正走出去。中药要走向现代化,我觉得首先要实现其精准化、标准化,然后才能现代化、国际化。而纳米透皮吸收技术的精准化治疗,正好可以促进中药走向现代化。我认为把纳米透皮吸收技术和中药相结合,将为中药现代化、国际化带来全新希望。

基于此,我在国内开始了纳米透皮吸收技术的相关产品研发。一开始,我想用纳米透皮吸收技术来做药品,但这比较困难,因为需要很多的资金、人员投入。于是,我们走了一条新路,用植物和中药提取物做具有纳米透皮吸收功效的其他产品。

纳米透皮吸收技术有一个关键的微观载体,叫纳米细胞粒。它要比人体细胞小1万多倍,可以把植物、中药提取物的有效成分包裹在里面,并像洋葱一样将其层层包裹。这样就可以通过局部涂抹,让植物、中药提取物的有效成分快速穿透皮肤,到达皮下细胞。如此一来,细胞就健康了,细胞健康后人体也就健康了。

现在我国老龄人口基数大,很多老年人身患多种疾病,这其中就有药物副作用的原因。

在纳米透皮吸收技术产品的使用中,因为局部用药量足够大,确保了见效速度快,而且避免了口服、打针,也就避免了药物对内脏等器官带来的副作用。同时,这样的产品在味道清新的同时,还设计了时尚包装,符合现代人审美标准。

利用纳米透皮吸收技术,我们可以把产品做成保健品类、医疗器械类,化妆品类或者消毒类产品。在形态上,它可以是喷雾剂、涂抹剂、膏霜剂,还有贴剂等。

目前,我们成立了三家公司,分别是杭州芙源生物制药有限公司、杭州美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及杭州美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。美丽生物、美依生物目前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,芙源生物已经达到相关标准,今年也会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。

我们目前做美白、抗皱一类的产品,关节、肌肉修复、护理类产品,以及眼部护理产品;共有20多款上市销售、70多款储备产品。

几年前,我曾经在家里,滴了一滴父母用的眼药水。然后,我感觉特别难受。出于职业敏感,我知道让人觉得非常难受的产品,可能就有问题。然后查阅的大量资料,证实了我的想法。

基于此,我从2016年开始做眼部滚珠类产品,并在2018年上市。这类产品主要是为了避免眼药水直接进入眼睛,只需要闭着眼睛在眼皮上滚动就可以发挥效用,解决眼睛酸胀、疲劳困乏等问题。同时,我们还开发了滚珠类化妆品,可以缓解眼袋、黑眼圈、眼部细纹等问题。此外,我们还研发了消除乳腺结节的产品。

因为我们主要做研发,所以在销售上采用To B模式。我曾经实地看过B端店铺,这些店铺小则十几平方米,大则四五百平方米。三年时间里,我们的B端线下店越开越多,目前有200多家线下店。这些店铺开到了社区、村镇,来到了老百姓身边,帮助老年人等群体解决关节、眼睛、前列腺等问题。

丝路文明》:目前正值4月,是“世界痛风日”所在月。您凭借纳米透皮吸收技术,在痛风治疗领域有过相关突破吗?

张伯科:《2021中国高尿酸及痛风趋势白皮书》显示,我国高尿酸血症的总体患病率为13.3%,患病人群约1.77亿,痛风总体发病率为1.1%,患病人数约为1466万。

张伯科

早在2015年,科技部就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,提出中国精准医疗计划。2016年,精准医疗被纳入“十三五”规划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》也提到,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,推动中医理论的原始创新,阐明作用机制,助力临床精准诊疗。

以往的痛风治疗,通常都是口服和针剂注射等方法。美国FDA在2019年发布的调查显示,现在流行的痛风药会增加患者全因性死亡率。

因此,我们研发出了靶向治疗痛风的纳米透皮型产品,通过局部涂抹,来缓解痛风带来的急性疼痛,并消融痛风结晶,修复受损关节,既符合精准医疗要求,又避免了治疗副作用。

《丝路文明》:您在本职工作以外,从事了哪些社会工作?

张伯科:1992年,留美的熊天渝博士创立了旅美中国科学家工程师专业人士协会,并任首任会长。协会在美国多个州设有分会,同时设有十个科技专业学会,包括生物医药、计算机、法律等学会。该协会的会员,90%以上具有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。在美期间,我曾担任过协会的第10任会长,当时在册的会员大概有2000人。此后,我还当过协会顾问。去年,协会召开了第30届年会。

张伯科的工作团队

此外,我也是国家科技部特聘外国专家。科技部曾把我们组织起来,组成高科技宣讲团,到各个省区做宣讲,包括甘肃、陕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我们还走进了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,以及我的母校兰州大学等。目前,我也是兰州大学、温州医科大学的客座教授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在美期间,我曾接受过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的接见,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曾给我发过嘉奖信。2012年回国以后,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产品研发和企业发展上。

《丝路文明》: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在助力中医药“走出去”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您是否参与到了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?对于未来,您有何展望?

张伯科:关于“一带一路”方面,早在2019年,我们的一些化妆品、保健品、医疗器械类产品已经卖到了欧洲。另有一些被作为原材料或者半成品进行出口,以供国外企业做成他们想要的产品。例如我们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开展过一些合作。

与此同时,东南亚一些国家也在用我们的产品。

今后,我将继续利用纳米细胞粒,让中药和植物提取成分更快地被人体吸收,用纳米透皮吸收技术引领人体健康新时尚。同时,我们计划申请药品准字号,助力我们的高科技中医药走近百姓、走出国门,走向“一带一路”。(文/《丝路文明》吴军礼)


上一篇:第二届“伯科新疆情,护眼万里行”顺利起航
下一篇:感冒所引起的人体免疫力下降易导致“二阳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