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风是以疼痛性关节炎为特征的疾病,并不会直接导致死亡,但是,反复发作的痛风容易引发慢性痛风性关节炎、关节畸形、尿酸性结石、痛风性肾病等。因为疼痛难忍,有些人称痛风为“不死的癌症”。
不仅如此,痛风还会加重糖尿病、高血压病、冠心病、动脉硬化症等疾病的并发症,使得整个治疗过程更加复杂。
因此,痛风是间接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,称之为“暗藏的杀手”还是十分恰当的。
痛风发病率正在逐年升高,目前,中国已有约 1600 万痛风患者。痛风已被人们所熟知,但大多数人们仍对痛风由持有片面的观点,常常陷入误区。
对痛风的认识误区有哪些?
误区1
不吃海鲜就不会得痛风
有些人说痛风是吃出来的,如果不吃海鲜,不喝啤酒,就不会得痛风。
这是一个明显的误区!首先,痛风是一个很复杂的疾病,饮食因素只占 20%。
比如肾功能不好、肾衰竭,体内尿酸就会排不出去;一些血液病破坏了白细胞,出现了代谢问题,也会诱发痛风。还有一些药物,如阿司匹林,虽然可以预防心血管病,但也会干扰尿酸的排泄,所以阿司匹林也容易导致痛风发作。
误区2
痛风是“老头病”
痛风患者并不全是老年男性,年轻人、绝经后妇女也会患痛风。生育期女性很少患原发性痛风,但是,继发性痛风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,女性一样有患病的可能。
误区3
痛风就是关节疼
痛风不仅可以引起疼痛性关节炎,还可以引起发热、病变部位红、肿、热、疼、功能障碍,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痛风石、尿酸性肾病、痛风性泌尿系结石、高尿酸血症、动脉硬化症等。
误区4
痛风不疼就不是病
无症状高尿酸血症、痛风缓解期、间歇期,可能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,但是,高尿酸血症仍然可以促发痛风复发,加重痛风性肾病、尿酸性结石、高血压病、冠心病、动脉硬化症、糖尿病等疾病,即使是“不疼的痛风”,也需要通过非药物和药物进行降尿酸治疗。
误区5
血尿酸水平越低越好
血尿酸水平并非越低越好。尿酸是人体内重要的生化物质,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,适当的血尿酸浓度有利于抗氧化,平衡免疫功能,增加体内抗感染的能力等,过低的血尿酸可以引起肾小管疾病、肾功能衰竭、恶性贫血等疾病。
目前治疗方法的缺陷
有研究表明,治疗痛风的口服类药品会诱发心血管死亡,增加全因死亡风险!



更安全、高效的治疗方法
01 发明人介绍

张伯科博士
·国际纳米生物高科技领域开拓者,纳米透皮吸收技术之父
·中国科技部特聘外国专家,获得27项新型纳米透皮吸收技术(MLNTD®)国际发明专利
·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和开发最新型生物制药制剂,使口服药、注射剂变为更有效的涂抹剂,使生物活性大分子快速、高效透皮,到达皮下组织和细胞
·美国辉瑞制药前首席科学家,主持并参与西乐葆胶囊等十几种新药的研发上市
·作为杰出科学家获美国前总统乔治·布什的特别嘉奖,在美国受到江泽民主席亲自接见

02 技术优势

伯科®飘零关节型产品,利用其独有的技术原理,很好地规避了口服类药物的缺陷。
它采用了著名科学家张伯科博士发明的国际尖端专利技术——纳米透皮吸收技术(MLNTD®),以多层多相纳米细胞粒(MLNTD®-NC)为载体,在特有的纳米量子隧道效应的作用下,实现虎杖、伸筋草、卷柏等有效植物成分穿过皮肤层,层层渗透、逐级释放到达真皮下的细胞和组织,做到零损伤、见效快、能修复!
“去库存”:有效植物成分直接到达患处,快速舒缓、 扩散、代谢尿酸钠,达到消炎、镇痛、消肿的作用。
“堵源头”:调节、降低、抑制黄嘌呤和次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,减少或者阻止尿酸的形成,为局部关节减轻负担;
直接避免口服给药的途径,对胃、肝脏、肾脏无任何损害,做到高效、安全地解决痛风问题。
案例1


性别:男
年龄:53岁
使用前痛风石直径3.7cm,使用6周后痛风石完全消除。
案例2


性别:男
年龄:48岁
使用前痛风石直径2cm,使用6周后痛风石完全消除。
案例3


性别:男
年龄:41岁
使用前痛风石直径3.2cm,使用6周后痛风石完全消除。
日常中仍需注意的事项
虽然伯科产品能有效缓解痛风、降低尿酸,但痛风患者在日常饮食中仍要做到“管住嘴”。
血尿酸80%来源于人体细胞代谢后的废弃物,20%来源于食物。
高嘌呤食物,高尿酸和痛风的人应该完全避免;中嘌呤食物,应该严格限量,在急性发作期不能食用;低嘌呤食物,可以放心食用。
最后,痛风患者应多喝水,多排尿有助于增加尿酸的排泄,减少尿酸盐在肾脏和尿路的沉积。每天的饮水量建议达到2000毫升以上。
同时,还要远离酒精,坚持低盐饮食,减少热量摄入,尽量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,不要让自己过度疲劳。此外,还可以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。
